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发布时间:2024-10-31 点击:70
无论是绝对比较优势理论还是相对比较优势理论,都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之上,认为在要素流动受限制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将给所有参与国带来福音,但这些理论都存在一定的俾设前提,而现实的复杂性却使得这些假设前提无法实现。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应专业化生产自己占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以此交换自己占比较劣势的产品,这一结论显然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战略定位问题,更没有考虑到贸易收益的分配问题。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发达国家在高科技产品生产中占据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在低附加值的常规产品生产中有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似乎发展中国家应该放弃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努力,专注于普通产品。但这样的选择将使得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追随者位置,被迫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付出高昂代价,同时无法提高产品附加值比重,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更无法实现跳跃式发展目标。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的隐含前提是一国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如就业率处于饱和状态,但现实中这一前提显然无法实现。因此,国内的失业人群或者未充分利用的资本就会倾向于限制进口以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再有,比较优势理论显然忽视了物流成本对贸易产生的消极影响,更无法用来说明服务贸易的成因。如果两国交换带来的贸易利益无法弥补国际物流成本,国际贸易仍然无法形成。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是要素流动受到制约.而当代社会条件下劳动力、资本跨国流动已经得到部分实现,因此比较优势理论的现实意义受到质疑。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采用的是典型的静态分析手法,它未能也无法揭示一国该如何获取比较优势。而后者往往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者所最为关心的部分,这也使得比较优势理论多数用来消极解释既有现象,而无法积极用于未来的战略决策。


集装箱货物运输
专线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海运提单有哪些作用 海运提单的作用
中欧班列eWTP菜鸟号正式开通
瓦锡兰和皇家加勒比游轮服务协议延长至2028年
货运合同签订与履行
提单定义和性质
中谷物流布局多式联运撬动万亿市场